發布時間:2020-07-17 15:29:41 來源:中衛標認證中心
多重破壞性。水災對于紙質檔案而言,水體的強大沖擊力直接造成檔案材料被沖散;經過水體浸泡的紙張強度降低,字跡變得模糊,導致檔案的可讀性降低。對于磁盤、光盤等載體檔案而言,水災會使檔案發生形變、粘連等現象,造成檔案信息無法讀取。
連續破壞性。水災的連續破壞性體現在對庫房和檔案載體的威脅上。發生水災時,水體進入檔案庫房后,庫房墻體的含水量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,即使洪水消退后,墻體的含水量并不會在短時間內自然消失。而水災后檔案載體上的有害微生物和菌群數量明顯增多,檔案極易受到水災誘發的次生微生物的破壞。
如何避免檔案遭受水災破壞
1.規范檔案庫房的選址和設計。預防水災要從檔案館建設的源頭抓起,檔案館的選址應避開靠近江河湖泊或地勢低洼的地段;檔案庫房建筑的設計應采用鋪設防水材料的屋頂,外墻達到防水要求,庫房門窗宜小而少,且有良好的密封性。
2.制定檔案水災應急預案。為消除水災隱患,檔案館應成立由主管領導、業務人員及相關專家組成的水災應急預案工作小組,在對檔案館可能面臨的水災危害程度進行調研后,根據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》《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和修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框架指南》等文件,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水災防范應急預案。
3.建立應急聯動機制。檔案部門應保持與氣象臺、水文觀測站等部門的聯系,及時了解災害可能發生的風險,做好防范準備;同時,還應建立與公安、武警、消防等專業救援隊伍的聯動機制,建立本部門綜合性救災隊伍。當災害發生時,能夠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保護并搶救檔案,最大限度減少損失。
4.實行異地備份制度。按照國家檔案局的部署,全國各地檔案館正積極推進重要檔案異地備份工作,這對于做好水災防范工作也具有重要意義。通過檔案異地備份工作,將檔案數據備份存儲于遠離水災可能發生地的檔案部門,從而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。
5.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工作。只有儲備充足的應急物資,才能為水災防范工作提供基礎保障。首先要穩定資金來源。檔案部門要把應急資金納入單位年度預算,積極申請水災應急專項經費,確保資金及時到位。其次要重視應急物資的日常儲備。檔案部門應建立日常應急物資目錄,并將物資按類別存放于固定位置,便于迅速調集和分配,保障水災發生時的物資供給。
5.啟動恢復、修復工作。在水災發生后,檔案部門應及時啟動檔案庫房的恢復及檔案的修復工作,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避免損失的擴大,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秩序。在災情消除后,應對庫房進行清理、干燥通風、消毒等;檔案的修復工作應遵循“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壽命,盡量保持檔案的歷史面貌”的原則,根據檔案的受損情況,盡快對檔案進行清污、除濕干燥、除菌等技術性處理,并關注檔案的修復狀況,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,確保檔案安全。
災后檔案的搶救和修復
災后檔案的修復是一項細致的工作,要在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。有計劃、有步驟地謹慎進行,確有把握后再著手修復工作。不能操之過急、貿然行事,以免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。
1.水洗去污法:
當檔案遭受到水災的危害,被雨水浸泡后,污垢遮蓋了字跡或圖像時,可用干凈的刷子輕輕刷去污泥,如果扔存有水漬影響字跡的清晰度時,可用清水沖洗污泥,在清除污泥前首先鑒別字跡的耐水性,根據情況分別處理。耐水性好的檔案,可將其浸泡在干凈水中,并用刷子輕輕刷洗至能夠顯示出字跡為止。然后換干凈水沖洗。如果檔案文件紙張強度差,水洗時要在盆里放一托板,把文件放在托板上慢慢刷洗,可避免紙張受到損壞。檔案的去污方法,應以保護檔案原始記錄為唯一的原則,如果使用水洗去污可能洇化字跡,造成更大范圍或更嚴重的自己褪色時,應放棄去污方法,以保護檔案的原貌。
2.干燥法:
(1)室內風扇吹干
(2)遠紅外線干燥法照射
(3)利用真空冷凍干燥法
(4)常壓低溫干燥法
(5)去濕機減濕干燥法
3.縮微膠片的去污:
當縮微膠片遭水淹后,應及時進行降溫,清洗及堅膜處理。以防產生劃痕,具體方法是:將膠片放在 15℃以下的干凈低溫中,用棉球輕輕擦洗膠片上的污泥后,用流動水沖洗、晾干。如果長時間被水浸泡,膠片上的明膠充分膨脹,把膠片按以上方法處理后,應使用甲醛液進行堅膜處理,然后用流動的清水沖洗 15 分鐘,最后,如果是黑白膠片可放入潤濕液中 1 分鐘后拿出,如果是彩色膠片,放入穩定液中 1-1.5 分鐘,隨后拿出晾干。
檔案是人類社會的文明記憶,對人類歷史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,但在長期保管和使用過程中,不可避免的受各種因素影響,使檔案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,因此,檔案工作者只有不斷強化防災減災意識,掌握檔案的搶救和修復知識技能,才能確保檔案安然無恙。
參考來源:
轉載于:數字檔案管理
相關熱詞搜索: